近几年来,UFO目击事件似乎越来越多,关于UFO、外星人的报道也是甚嚣尘上,有很多被证明是博眼球造假的,而有些甚至被美国军方正式承认。身处信息洪流中的我们,真的是眼花缭乱,真假难辨。
但如果我告诉你,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疑似UFO、外星人的记载呢?
这是十六国时期前秦人王嘉、梁萧绮两人共同撰写的《拾遗记》的一个片段。
简单来说,在秦始皇时期,有自称“宛渠之民”的人乘船而来拜会秦皇。这船像个海螺,可沉到海底,而水漫不进去,被他们称为“沦波舟”。这个国家的人长得有十丈来高,两眼如电,耳朵从脖子上开始长,身上穿的都是鸟兽的羽毛。秦始皇与其谈到天地初开之时,就好像亲眼目睹的一般!
文中记载的“沦波舟”的外形,大家是不是感觉很眼熟?这与我们现在流传的外星飞船何其相似!而所谓的“宛渠之民”,观其外貌形状,是否与我们流传中的外星人也有相似之处?
除了“宛渠之民”,《拾遗记》也记载了另外一件奇事,这件事发生在远古尧舜时代:
尧帝登位后的第三十年,在西海出现一只巨大的船,漂浮在空中,到了晚上,会发出柔和的光芒。这艘船常年环绕着四海漂浮,十二年为一周,周而复始,被称为“贯月槎”。“槎”就是木筏的意思,“贯月槎”形容的是,就好像挂在月亮上的木筏。
传说这艘船上有神仙居住,将露水含入口中喷出,就能使天地昏暗无光。然而到了夏朝的后期,就再也没有这艘船的记载了。
这个记载中,最让我们诧异的是,这个类似飞船的东西,朝升暮落,十二年环绕四海一周,如此的有规律,就像一个外星的探测器,默默记录地球出现的一切,直到某天完成了任务,重新回到自己的星球一样!
大宋第一才子苏轼,曾写诗一首:《游金山寺》,诗中有这么几句:
这首诗像不像一个生动的UFO目击事件?目击者正是我们的大才子苏轼。
从文中可以得知,苏轼亲眼看到江心发出了耀眼的红光,红光乍起甚至惊飞了栖息的山鸟。见此一幕的苏轼,想必也和我们现在的心情一样,纳闷之极。
我们现在也经常看到有人目击UFO的新闻,苏轼遇见的这一幕,与现在人们目击UFO的经历似乎别无二致!
除了大才子苏轼,清代画家吴有如的《赤焰腾空》也被认为是一篇既详细又生动的UFO目击报告。
吴有如在画面上方题写着:
如果你之前曾经看到过关于疑似UFO的报道,就会发现,吴有如画中描绘的景象,与我们现在报道得几乎一模一样!
现在遇到类似的UFO事件时,大多数都会解释为发射火箭产生的碎片,而吴有如这幅“赤焰腾空”图表明,在没有火箭的年代,同样会出现类似的现象,是不是证明了,这种UFO现象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简单?
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记载了唐朝的各种奇闻异事,有一卷名“天咫”,其中记载了两件奇事。其一:
唐穆宗长庆年间,有人在八月十五夜,看到月光照射到树林中,就像一张发光的匹布,走过去一看,见有一个金背蛤蟆,像是月亮上的人。
这一幕是不是令人想起了电影中,外星人从飞碟上降落地球的场面?唐代的人如果不是亲眼目睹过,怎会有如此的想象力!
如果这则故事靠想象力出众勉强解释得过的话,另外一则则让人更觉得诡异了:
唐文宗大和年间,有人游嵩山时迷路,当时天色将晚,忽然丛林中传来鼾睡声,走过去见一人身着白衣,正在睡觉。二人便向那人求助,那人初不理睬,被问得烦了,便叫迷路的二人上前,说道:“你们知道月亮是由七宝合成的吗?月亮就像一个丸子,月亮上明亮的地方,是太阳照射到其凸处的原因。有八万二千人在修理月亮,我就是其中之一”。
说着,那人打开包裹,里面果然有斧头凿子,还有两包“玉屑饭”,送给二人说道:“你们吃了这个,就算不能长生不老,也能一生没有疾病”。说着给二人指了出山之路,消失不见。
这则故事的诡异之处在于,身处唐朝的人们,对月球的了解几乎与我们现代人一样!
白衣人告诉迷路者,月亮是凹凸不平的,像个丸子一样。晚上月亮上明暗不一,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的结果!
要知道,人类最初用天文仪器观测月球是17世纪的事,段成式这一书写于9世纪中叶,那么故事中的白衣人,是怎么知道月球表面是起伏不平的?又怎么会知道,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它发出的光是太阳反射出来的呢?所谓“月乃七宝合成”又是什么意思?指的是月亮不是天然形成的吗?
这短短的一则故事,竟然留给我们现代人这么多的谜团!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窥探。您对此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