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2月,春寒料峭,40岁的安徽农民陆本海,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挺着如十月怀胎的女子一般的大肚子,在妻子的搀扶下,千里迢迢慕名来到亲人解放军医院---已北迁陕西秦岭的二军医大附属的长海医院,想请吴孟超给他卸掉折磨了他整整八年的“包袱”。
吴孟超真正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像陆本海这样巨大的肿瘤,就是国外最先进的医院,也不敢随便接手。
最为典型的案例是,美国有一家肿瘤研究所在碰到一个血管肿瘤有25厘米的患者时,便将病人推出了大门,同时还宣布病人得的是不治之症。
在发达国家,肿瘤直径只要达到4厘米,就要列入巨大之列。但现在面对陆本海这个超级巨大的肿瘤,该怎么办?对一个普通的农民来说,不开刀死亡会随时降临林;对于已经享誉世界的大专家,手术失败意味着头上笼罩的光环会黯然失色。
不断挑战自我,立志拿枪杆子的手握上了手术刀
吴孟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和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大陆学者之一。
1922年8月31日,吴孟超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的一个山区小村,祖上世代务农。
1925年在贫穷和饥荒连连的折磨下,父亲吴孔钦被迫“闯南洋”,来到马来西亚的诗巫垦荒,从此,母亲要下地做农活,3岁的吴孟超不仅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还要一早背着弟弟到山上去拣山草柴枝,回来给母亲做饭烧水。由此,培养了他果敢、坚定,在逆境中横扫一切困难的性格和毅力。
1927年,父亲在诗巫站稳脚跟后,吴孟超和母亲及弟弟来到了马来西亚诗巫。在诗巫,他读了小学,1934年进入光华初级中学读书,这是爱国华侨为垦荒者后代建立的学校。
在进入光华初级中学时,学校大门口的那块牌匾吸引了他:求知求义最重实践,做人做事全凭真诚。这两句话也成了吴孟超今后人生的追求和写照。
进入学校后,吴孟超如饥似渴地求知。那时,正逢中国战事不断,连年的兵荒马乱,使广东、福建人纷纷举家外迁,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讨生活。而每每看到一个举家外迁的家庭,吴孟超就会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祖国总是那么穷?他不断地生出这样的念头:我要好好学习,总有一天,我要用我所学到的知识,改变我的祖国的命运﹍﹍
1937年“七七”事变后,吴孟超从华侨的口中,听说了祖国在不断地遭受侵略者的蹂躏,他恨不能飞回祖国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怎奈年龄太小,他就发动同学捐款,支持国内抗战,并得到人民军队的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的回电褒奖。
1939年春,吴孟超初中毕业,他面前有两条出路:一条进入高中学习,用读书博取功名;另一条,就是随父亲吴孔钦做生意,那时吴孔钦的生意在马来西亚已小有名气了。
但是,吴孟超的心早就随着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一起,飞回了祖国。投入到抗日的队伍中去,此时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吴孔钦夫妇看到看到孩子态度坚决,他们心软了,同意了儿子的回国要求。
1940年春天,吴孟超踏上了回国的旅程,他与6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相约:此次回国,大家要相互提携。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绝不回马来西亚。
回国后,“赶快去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就成了当时吴孟超最急切想做的事。但那时从昆明到延安,不仅路途遥远,而且日军将一切连接抗日前线的通道全部都堵住了。
当时,有个校友提议,趁现在许多内地大学搬迁到昆明的时机,在这些学校里多学点本领,将来祖国需要时,一样可以报效祖国﹍﹍
正在为报考什么学校犯愁时,吴孟超因为水土不服,突然染上了痢疾,好心人把他送到了同济大学在昆明开设的附属医院,而许多和他一起来的同学,因为去不了延安,有的人便早早地回了马来西亚。
在医生的治疗下,原来已经虚脱的他,很快就痊愈了,就这样他决定报考同济大学,因为他很佩服同济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超一流的水平。他们悬壶济世,将人们的病痛祛除,他也想成为那样的人。
1941年他考入同济大学附中,1943年考入被称为“医生的摇篮”的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并担任班长。在那里,他遇到对他以后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终身难忘的恩师裘法祖。
1949年7月毕业后,当时上海刚解放不久,华东军区刚刚接管位于上海五角场的原国民党国防医学院附属医院(也就是今天的二军医大长海医院的前身),急需外科医生,便向社会招纳外科人才,吴孟超被破格录取,担任助教、住院医生。
恩师谆谆教诲,鼓励他挑战医学禁区
20世纪50年代,恩师裘法祖已受聘担任二军大的客座教授,每个星期都要来长海医院给病人会诊,吴孟超每次就给他当助手,悉心地观察学习,聆听他的教诲。
有一次,老师对吴孟超说,能否做个合格的医生,就要看这个医生在病人需要“趟河”时,能否千方百计地将这个病人背过去。由此他明白了做一个合格医生的道理---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和对病人的全心全意的医者仁术。
在吴孟超被提拔为主治医生后,他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自己应该如何突破自己,如何在林林总总的医院专科中,攻下属于自己的专业特长。
吴孟超将自己的苦恼向恩师和盘托出,希望得到他的点拨。
恩师告诉吴孟超,这些年,虽然医学发展迅猛,但肝脏外科研究仍处于混沌之中,还处于没有起步阶段,肝脏病变已经成为任谁都无法解决的“世界难题”,肝脏外科成为生命禁区。得了肝病,就意味着死亡,人们谈肝色变。世界上,他只听说过1888年曾有个德国医生,为一名女患者成功切除部分肝脏,以后就再也没有听说过成功切除肝脏病变的案例了。如果吴孟超真想突破自己,就可以朝肝脏外科方向去努力。
从此,吴孟超带领着他的团队不断向人类的生命禁区发起冲击。
1956年他和团队翻译了新中国第一部肝胆外科著作--《肝脏外科入门》;
1959年他们成功制作了第一个肝脏标本;
1960年3月,他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中国人在肝脏外科研究方面一炮打响,震惊了世界;
1960年3月吴孟超首次闯入医学禁区,完成第一例肝癌手术,中国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成功;
1960年下半年,他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将手术的成功率提高并保持在90%以上;
1963年吴孟超再次向生命禁区中的禁区冲击,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
1964年9月22日,吴孟超团队为中肝区病人实施手术,成功攻克了人体肝脏中的禁区---中肝叶,轰动了世界医学界。为此,中央军委给吴孟超荣记一等功,他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时间很快到了1975年,一对来自安徽的夫妻来到医院求医,吴孟超再次面临巨大的挑战。
8年前,也不知道怎么的,那个叫陆本海的男子觉得肚子隐隐有些痛,起初他也没有当回事。
可没有想到,整天胀胀的肚子,竟然一天比一天大了起来。
这时他才觉得不对劲,便在无奈中卖掉了自己家的老母猪,将家里攒的钱一起带着,到省城一家医院去看病。
到了省城医院,一番检查后,医生给他下了死亡判决书,对他的妻子说:“回家后给你的男人买点好吃的……”
听到这样的消息,那时只有32岁的陆本海,怎么不伤心欲绝。
没有办法,回家后,陆本海就将家里的所有后事都安排妥当了。
但是,8年过去了,回家等死的陆本海竟然活得还是好好的,并没有如省城医生所说熬不过3个月。只是,那肚子一天比一天大,终于有一天,竟然大到如十月怀胎的女子一般。
看到整天抱着个肚子痛苦不堪的丈夫,妻子觉得还是要带他去医院看看。她想知道,在等死的丈夫的肚子里到底是什么东西。
到了省城医院后,看病的医生也觉得这个病人奇怪。于是,便决定给陆本海做个穿刺试试。没想到,那个穿刺竟引起大出血,差点闹出人命。此后,他们又去了别的医院。但一切检查后的结果都是一句话:拒绝接收这个病人。
陆本海只能又一次回家等死了。但这样等死,也不是办法。
终于,还是陆本海的妻子东打听西询问,得到了第二军医大学有一个医生或许能治这个病的信息。
于是,在熬过了第8年的春节后,他们一路寻问,一路艰辛,步履蹒跚地找到了亲人解放军的医院。
吴孟超乍一见到这个病人时,也大吃了一惊。“怎么回事?这个男子或许肝脏问题很严重。”但他觉得奇怪,肿瘤再大,也不能把肚子撑得那么大呀。尽管以前他见过许多肿瘤病人,但这样的病人他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也没有见过。最后,他初步断定陆本海可能得的是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
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资料显示,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肿瘤本身生长缓慢,但危险在于其破裂后引起腹腔内的急性大出血。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死亡就是必然的了。
面对这个63厘米的超级巨大的肿瘤,怎么办?是开刀手术,还是不去碰它?不开刀,等待病人的一定是痛苦和死亡。而如果开刀,一旦碰到了麻烦,则吴孟超建立起来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
在反复权衡之后,吴孟超毅然决定为病人施行手术。参加会诊的医院党委立即给予了支持,党委书记阮汉清还带头鼓起了掌。参加会诊的医生也都被吴孟超无私的品德、勇于挑战医术极限的精神所感动。
当陆本海听说吴孟超愿意为他手术,愿意为他拿下背负了8年的肿瘤时,他苦痛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1975年2月8日上午8时30分,手术正式,吴孟超向这个世界上最大肿瘤发起了挑战。
当划开的肚子中整个肝脏肿瘤完全暴露在大家面前时,一些平时见惯了手术场面的护士也惊呆了。
那蓝紫色的肿瘤就像混沌中的“妖精”, 蓝紫色的肿瘤在吴孟超的眼前跳动。看着它熟睡的样子,吴孟超决定暂时不惊醒这些人体中的“妖魔”。他定了定神,将自己的呼吸调整到最佳状态。然后,他拿起了手术刀,将那些肿瘤连接到陆本海身体上的吸血“魔爪”,一根又一根地割断、切下、结扎。
3个小时过去了。此时,周围的护士累了,他们被分别换了下来。但吴孟超没有任何反应,他仍一如既往地、专心致志地分离着血管,结扎着已经被切断的血管。
4个小时、5个小时过去了,手术似乎看不到结束的可能。
助手已经换班喝了两次牛奶,吴孟超仍没有反应,还在专心地安抚着“妖魔”。
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着,大家都不希望惊醒酣睡中的“妖魔”。助手们更是大气不敢喘,谁都知道,如果惊醒肝脏中的这个“妖魔”,将会带来无法想象的后果。
当时钟转动了12圈后,连接到陆本海肝脏肿瘤上的最后一根魔爪被吴孟超切断了。在最后结扎完毕切割下的血管后,吴孟超再也没有力气站在那里了。
看着躺在陆本海肚子里的那个仍然酣睡着的巨大肿瘤,吴孟超实在无力将它搬离肝腔。因为无声抗争中的12个小时,吴孟超已经耗尽了所有的精力。
晚上8时30分,吴孟超终于走下了手术台。当助手将那只18公斤重的大血瘤从病人身体里搬下后,吴孟超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场胜利,也向世界宣告,吴孟超用他那神奇的手术刀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用绝技和胆识征服世界医学界,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
1979年9月12日,在美国旧金山将举行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来自60多个国家的世界各国医学界的人士参加了会议,而且几乎囊括了欧美所有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
会议邀请了4个在中国卫生系统响当当的名人,他们是吴介平、陈中卫、杨东岳,还有一个就是肝胆专家吴孟超。
吴孟超将在大会上宣读论文,论文的内容是他在实践中创造发明的“间歇性肝脏阻断切肝法”,而且他的发言还被安排在压轴。
吴孟超想,今天他有机会站在世界的演讲台上,他就要让那些曾经蔑视过中国人的人看看,到底谁比谁强。
当前面两个发达国家的代表演讲完毕后,吴孟超走上讲台。他走上台前的那一刻,整个会堂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在演讲台上,吴孟超介绍了他从1960年开始,到1977年结束,自己所做的肝脏外科手术和发明的“间歇性肝脏阻断切肝法”,这使得181个原发性肝脏癌症患者的肝脏得到切除,成功率达到91.2%。
真正是石破天惊。当时,整个演讲厅里一片惊呼。
要知道,还有一个数据尤其让那些国外的肝胆专家感到吃惊,那就是有6例病人已经在手术后活了十年,而且非常健康。
而根据外国专家的经验,肝脏癌症手术后能活过5年就是奇迹了。吴孟超演讲前的两个外国专家在演讲时断定,他们做的18例肝脏手术已经如攀登喜马拉雅山那般艰难了。而现在,吴孟超,这个矮小的中国人,竟然用181例病例来说明肝脏手术并不可怕,只要运用他发明的“阻断切肝法”就能解决问题时,岂不令人震惊。
当吴孟超进一步用“手术指征、手术操作、降低手术死亡率、疗效评价”等方式论证他的发明后,整个会场已经成了“吴孟超的世界”了。
吴孟超演讲结束后,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吴孟超自信地用流利的英语,向昔日曾看不起中国人的外国人证明:中国人行,中国人一定行。他还想说,如果需要,再高的山,中国人也能攀援;再深的海,中国人一样能深入!
吴孟超征服了外国同行后,他表现出的中国人式的彬彬有礼,更让整个世界为之震动。
会后,加州大学教授找他交流。同时,他诚恳地邀请吴孟超到加州大学医学院进行学术访问。吴孟超很友善地与这位教授进行了交流,并主动地和他合影留念。
这次会议,吴孟超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他的论文也被以严谨著称的学术评奖机构评为一等奖,他同时被增补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吴孟超真正享受到了一个“国际明星”应有的礼遇。而国际医学界也通过这个会议,真正认定了中国肝脏医学在国际上应该享有的国际地位。从此以后,中国肝脏外科一改过去在国际医学界默默无声的局面。
1991年吴孟超当选中科院院士,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2012年2月3日,光荣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
自1960年3月吴孟超成功给病人施行第一次肝脏手术,到1978年,转眼已经18年了。在这将近20年的肝脏外科研究过程中,他已经成为人们口中的专家,甚至还有一些媒体称他为“大家”。但吴孟超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因为是专家,而怠慢那些平常的病人。没有了病人,自己就不是什么专家,更不是什么大家了。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异常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吴孟超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医生之一。
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看来,我这一辈子是放不下手术刀了。我曾反复表达过个人的心愿: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医本仁术,大爱无疆!#在头条看见彼此#?#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