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林/文
在我们田村从古至今出了很多的人才,但说起“八十一”老汉来,村里人都说他是个有本事的奇人。
这 “八十一”老汉,出生于清代末期,官名:姚守涟,小名:八十一。据村里老人们说,“八十一”是个大有本事的人,年少时出过口外,年轻时常年浪迹于江湖,曾经在江湖上耍过杂技,也曾打把势卖过艺,还当过国民党大兵,做过伪警察,甚至还做过大厨,炒的一手好菜……,至于那手艺也是多了去了,会说评书,会泥水匠,会油漆匠,还会木匠活呢,甚至于阴阳八卦都能给你讲的头头是道…。
这老汉娶老婆更是在我们村里是叫了好的,没人能比的过的。据说,“八十一”老汉娶了不下7~8个老婆,有说评书的,唱戏的,耍杂技的,还有唱天津大鼓的各式外路侉子女人。“八十一”在我们村里是个乐天派,每天都是乐乐呵呵的。在我打小记事起,我就经常看见这个常天笑咪咪的矮胖老汉,为村里的社员户们热心帮忙,忙里忙外的。村里社员们谁家里有个大事小情的,老汉也是随叫随到,村里要是谁家办红白事宴,老汉更是不叫自到,提前为主家谋划事序。
“八十一”老汉在我们村里的奇闻趣事很多,最让村里人至今都津津乐道的有这么两件。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田村没有专门的理发店,村里人家的理发工具也是极少,全田村也就有个别一两户社员家里有把手动理发推子(更不要说如今普遍流行的电动推子了),村里大多数男人们还都是沿用着用古老传统的剃头刀来剃头净面。男人们都是相互的借用剃头刀,相互的上手帮忙剃头理发。虽然大家伙儿的手艺各尽不同吧,但操刀不慎划破头皮,割破脸面的流血事情也时有发生。某天,在村供销社门前,三个男人坐着个木凳,正轮流的相互剃头理发呢,被恰巧路过的“八十一”老汉看见,老汉就凑到跟前对正在为村豆腐坊姚成年剃头的二有河说:你这剃头手艺可是不球行。正准备要下刀开剃的二有河马上恼着个脸反口道:我不行,你来!
我来就我来,
老汉接过了二有河手里的剃头刀,指着众人说:看爷给你们露一手的啊,都看好了哈。
随即刀光一闪,电光火石瞬间,一刀子从姚成年的前额剃到了后脑勺,那个光溜,那个利索劲儿就甭提了。旋而第二刀,第三刀下去,两分钟不到的光景,一颗光溜溜的头剃完了。“八十一”老汉的此番神操作,着实惊呆了在跟前围观的众人。把社员二有河惊了个目瞪口呆,嘴里叼着的一根钻石牌卷烟叭嗒掉在了地上。
最受惊的莫过于坐在木凳子上被剃头的姚成年,他虽然看不到自己的头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他从众人脸上的惊愕表情看出了极大的不安,以为发生了啥凶险的事情,顿时就从木凳子上瘫软在了地上,裤裆里当时一片湿迹,尿骚味四起……。
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农村的物质生活比较匮乏,瓜果作物仍是农村社员家里的稀罕之物。于是我们村里就时兴了一种喳(cha)瓜游戏,就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人爬在地上只用嘴巴把圆滚滚的大西瓜咬开一个大口子。面对圆滚滚的大西瓜,这种高难度的活技,一般人根本无法下口,纵然能一口咬住西瓜,一般人也不一定能咬开口子的。所以村里好多爱玩此游戏的年轻人均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八十一”老汉却是个例外,据我们村已故老支书姚守清回忆说,八十年代某年7月,“八十一”老汉在村供销社门口和一伙众人玩喳(cha)瓜打赌游戏,胜者可以把西瓜带回家享用。只见老“八十一”把六颗滚圆的西瓜放在地面上一字排开后,爬在了地上,对围观的众人说了句:人伙们上眼看好了哇。话音刚落地,这老汉就在眨眼之间,一口气喳(cha)开了一溜的六颗大西瓜,围观的一干众人顿时惊呆。在围观的人群中,在西留粮站工作的醉酒鬼姚密柱,睁着两只醉惺惺的眼睛打趣地说道:哈呀,这个老鳖子上辈子是獾子转世的,长了一嘴好牙口,嘴硬着哩…。围观的众人顿时哄笑了起来,但“八十一”老汉可不管众人七嘴八舌的如何起哄了,老汉在众人惊诧和羡慕的目光下,乐呵呵的用蛇皮袋把喳(cha)赢的西瓜装好哼着小曲背回了家。[愉快]
作者简介:原林,1977年出生于山西雁北浑源田村,民盟盟员,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现任某省级机关副秘书长、民盟中央文化艺术研究院山西分院副院长。爱好较为广泛,对收藏与文玩鉴赏和紫砂工艺制作颇有专研。山西省收藏家协会理事,通联部副主任。师从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许若军先生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先生。